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xeonc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xeonc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xeonc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xeoncn.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708 Me410的有一说一:该怎么样评价T34_浩瀚全站手机国际下载_浩瀚体育全站手机下载-浩瀚国际

708 Me410的有一说一:该怎么样评价T34

2023-08-29

   

  作者简介:Me410,江苏南京人,主要撰写近代战争历史。最早在2008年于《战舰》杂志发表了“日本海军阿号作战始末”一文。此后笔耕不辍,迄今已发表各类文章50余篇。

  T34坦克很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著名且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今时今日,这种坦克依然会出现在每年俄国人搞的阅兵式上。并且,它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纪念碑上,因而成为最为著名的社会主义武装力量的象征。毫无疑问,尽管分布在世界各地,且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这种坦克的名声其实是源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如今人们看到的实物,大多是战争后期才出现的T34/85型坦克。而真正伴随红军度过整个二战岁月的,却是它的前身T34/76型。正是后者伴随红军度过了战争初期的艰难岁月,最终在1943年转入战略反攻。而前者直至1944年才投身战场,最多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而今人对于T34的印象,大多源于那个T34/85。这与历史上那个线,多少存在一些差异。所以,当人们谈论和评价这种坦克的历史地位时,首先应该确定线。

  有关这种传奇坦克的书籍,早已汗牛充栋,在此已无需赘言。其优越的技术特征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倾斜布置的装甲。此举在不增加装甲厚度的前提下,有效提升了坦克的防护性能。其次是其较轻的重量和较宽的履带,有效改善了坦克在恶劣地形条件下的通过能力。这在道路条件恶劣的东线战场,尤其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然后是在诞生之初具有反潮流倾向的柴油机引擎,不仅保证了坦克的行驶速度,而且据说与装备汽油引擎的德国坦克相比,更安全,不易起火。最后还有强大的火力。在“巴巴罗萨”初期,装备76毫米火炮的T34,在火力上已经超越当时所有在役的德国坦克。甚至对大多数德国坦克而言,T34的火炮都具备绝对的威力优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种坦克足够简单,足以令乌拉尔以东的那些露天厂房大批量生产。尽管生产质量很难令人满意,特别是焊接质量堪忧,导致坦克在渡河时经常漏水,但的确保证了部队的供给。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已有1226辆T34下发部队,约占红军全部坦克总数的5%。其中位于西部各军区获得的坦克总数约为982辆。6月24日,德军首次在立陶宛附近领教了这种坦克的厉害。当时,苏军第2坦克师的50辆T34成功阻止了德军第1和第6装甲师的攻势。后者最终依靠88毫米高射炮解决了战斗。

  尽管德军深感震惊,但还是一路打到了莫斯科城下。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坦克被广泛分散到多个部队且时间尚短;在保密制度的约束下,一线部队普遍不熟悉这种新装备,极度缺乏训练;弹药匮乏,很多时候只能以车载机枪作为主要武器;中高级指挥官的失误等等。最悲催的莫过于巴甫洛夫麾下的第6机械化军。该军下辖238辆T34,堪称苏军各机械化部队之翘楚,但是在缺少燃料和穿甲弹的情况下,没多少作为就覆灭了。接下来,需要经过两年的痛苦且代价高昂的学习,苏军才能真正掌握运用这种武器的艺术。

  而且这种坦克自身的种种弱点也不容否认。倾斜装甲虽然有助于提升防护,但也压缩了车内空间,使得乘坐和驾驶都极不舒服。驾驶员尤其倒霉,换挡费力不说,在车首装甲板上开出的进出口在逃生时显然算不上是个明智的出路。炮塔直径狭小,只能容纳车长和装填手两个人。所以车长必须一边指挥坦克,一边亲自操纵火炮。如果他是一名基层指挥官的话,任务就更重了,足以让他手忙脚乱。火炮的威力虽能满足实战需要,但是糟糕的光学瞄准器材限制了火炮的射程,从而削弱了大威力火炮的价值。

  此外,通讯器材匮乏,导致苏联坦克彼此联络主要是依靠旗语或者指挥官的手势动作。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实战中的T34,必须彼此靠近。苏军的条令规定相邻两辆坦克彼此间距不应超过25米。相比之下,德军坦克装备了较为优良的无线米。这足以令德军以较少的坦克数量覆盖较大的战场面积,同时降低遭到连续攻击的威胁。而往往挤作一团的苏军坦克,经常要面临遭到连续打击的厄运。尤其是在较远的距离,德军炮手只需稍微调整火炮角度,即可连续开火,给苏军造成重大杀伤。

  最后,T34引擎的空气过滤器设计不良,非常容易造成引擎过热,甚至起火。所以柴油机引擎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可靠。至于被一致认为的优于德军坦克的可靠性,也要看详细情况。苏军的经验显示,在发动一场战役前夕,经过仔细准备之后的T34坦克部队,其实际可用车辆,占到部队员额的90%。随后在战役进程中,平均出勤率也能够达到60%。与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相比,这个数据的确堪称亮眼,但也只是与德军装备IV号坦克的部队大致持平。

  显然,T34在细节上的种种问题,全都源自于苏联工业领域的弱点。天才的设计师科什金只能保证坦克的总体设计布局,对于各类子系统的质量就无能为力了。而且即便是令人称道的总体布局,对于使用者也算不上友好。战争初期的大出血导致部队需要持续输血,以维持战斗力。在此背景下,新兵只能获得最基本的训练,然后就被打发上战场。狭小的车内空间限制了他们的战斗力。糟糕的逃生能力更是导致了大量伤亡。迟至1943年,T34坦克乘员的伤亡率仍维持在70%的高位,都快赶上被公认最为危险的德国潜艇水兵了。这不仅降低了部队的士气,而且极不利于保存有经验的老兵。

  1942年,经历了莫斯科城下的胜利之后,斯大林原本期望迅速将德军赶回边境。但是他的期望却落空了。而且还让德军一路东进高加索和伏尔加河畔。在这场战略灾难面前,仅凭T34本身的种种优点,显然无力挽回局面。直至1942年秋天的斯大林格勒反攻期间,苏联红军才开始真正掌握大规模机械化兵团的运用之道。

  进入1943年以后,随着战略态势的逆转,T34的优点才充分显露出来。这也与德军自身的装备政策有关。为了抗衡T34,德国人矢志要为他们的新一代坦克安装威力更大的火炮。但是威力更大的火炮意味着更大的车体,也就要求更大的装甲重量,更高的油耗,更多的机械故障以及更低的妥善率。“虎”式坦克自不必说。即便是“豹”式坦克,也是问题多多。

  最明显的不利之处在于,为了寻求可靠的后勤支持,新一代德军坦克很少在超出德军铁路站点100公里以外的地方作战。如果长途行军距离超过100公里,则尽量寻求铁路运输。此举等于完全摒弃了机械化兵团的战略运动能力。不可忘记,在1941年,正是因为德军暂时放弃了对铁路的依赖,转而依靠轮式车辆维持补给,从而充分的发挥了己方的战略机动能力,才能令德军在东线屡次合围苏军的重兵集团。而到了1943年,轮到T34坦克来发挥苏军的战略机动性。最为突出的例子当然是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苏军近卫第5坦克军团。从7月7日至9日的三天内,他们依靠履带行军300公里,然后依然能保持90%的部队员额,立即投入战斗。而死守铁路沿线的德军,往往面临着阵地纵深不足的问题。即便他们的精锐坦克部队可以重创当面苏军,但是后者总能依靠数量优势在德军防线的薄弱处实施渗透。

  而一旦遭到迂回包抄,德军往往不得不撤退,以避免遭到围歼的命运。此时其坦克质量的优越性也就消失了。固然,“豹”式坦克拥有更好的火力和防护性能,但是其频繁的故障导致始终有大量车辆等待修理。除非能够稳定战线,否则撤退中的德军往往不得不抛弃和炸毁那些待修车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即便战场上的交换比可观,实际德军损失的坦克数量并不少。唯一聊以的是,那些身经百战的坦克兵们往往能全身而退,返回后方接收新车辆。当然,前提是他们没被病急乱投医的德军野战指挥官作为步兵浪费在战场上。

  无论如何,在洪水般的苏军面前,德军在武器和战术上都没有占据压倒性的优势,难以以质量抵消苏军的数量,只能一路败退。这个结果自有其历史渊源。自18世纪以来,普鲁士在军事领域的强势总是伴随着在经济领域的弱势。腓特烈大帝的兵威建立在英国人的经济补助的基础之上,正如同斯大林的胜利建立在美国人的租借法案的基础之上。这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传统战略手段。

  德国人自19世纪末以来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头羊,为其军事力量添加了一个新的维度。但即便是在其顶峰的一战期间,由科技和工业生产带来的战斗力也有其局限性。只是因为达达尼尔海峡被封闭,沙皇俄国失去了外部援助渠道,以至于其人力优势没办法得到充分发挥。只是在此背景下,德军才可以依靠马克沁机枪抵消俄军的数量优势。但这也只能在东线形成僵局,然后只能耐心等待俄国从内部自行崩溃。

  二战时期的德军,甚至连这样的期望都变成了奢望。美国的援助源源不断。德军在技术上的优势,远不足以弥补他们在经济上的弱点。毕竟,科技犹如双刃剑,在帮助德军获取战术和技术优势的同时,也增加了其在资源领域的弱点。例如,机械化部队需要大量的汽油和橡胶。而德国只能生产很少的石油,并且根本不生产天然橡胶。人工合成虽然在技术上可行,但终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事后看来,德军为对抗T34而在战争中期推出的“豹”式坦克,似乎算不上是一个多么明智的选择。除非是经济实力绝对雄厚且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的国家,否则对任何战争玩家而言,打仗打到一半时更换自己手中的主战武器,无疑是极度冒险的举动。这不仅可能会引起一线部队因需要一些时间培训和熟悉武器而暂时丧失或者削弱战斗力,更是涉及到整个军工产业链和相关后勤补给体系。即便新式武器在性能上具有非常明显优势,但是作为一种复杂的新式武器,使用初期难免各种小毛小病,势必极度影响武器性能的发挥。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至少在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初期,许多所谓的优势仅具备纸面意义。而对战局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在原先的IV号坦克的基础上继续深度改良,似乎是更好的选择。虽然改良的IV号坦克在性能上赶不上“豹”,但是起码可以沿用现有的生产线,且能得到相对充足的数量供应,以及更好的可靠性,从而从整体上改善部队的实力。

  事实上,T34在整个战争期间都面临着各种技术缺陷。但是斯大林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丰富的人力资源,再加上美国人在经济上的支持。这些坦克本身的技术缺陷并不显眼。而德国人根本不具备这些条件,只能寄希望于各种奇思妙想的新式武器。结果事与愿违。于是,德国在科技上的领头羊和在军事上的一败涂地,给历史研究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就是这一个意思。

  无论如何,T34都是带领红军走向胜利的头号兵器。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是在此基础之上,对它的评价,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至少涉及两个层面。首先,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利益?什么不算利益?这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人们只能根据某种价值观做出好坏评价。其次,还有一个社会传播学方面的技术问题。对于社会生活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的事物,人们不难依据自己直接的生命体验,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但是很明显,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直接跟坦克打交道。即便是坦克兵们,在和平时期也很少会出现把自己身家性命托付给坦克的事情。所以对这种一种缺少直接生命体验的事物,人们只能基于各类媒介带来的各种二手信息。以讹传讹或者一叶障目,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对于T34的评价,第一步是要清楚的是,即便是在同一个阵营内部,人们的利益也不是完全一致的。古语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显然,“一将”和“万骨”的利益也是有差别的。古今中外的绝大多数军队里,“万骨”们都没有权力质疑“一将”的观点和决策,否则军队势必在战斗中解体。

  于是,“一将”的认知和观点往往遮蔽了“万骨”们。而按照“一将”的观点,T34当然算得上是一件称心如意的好武器。至于“万骨”们对它的吐槽,就被遗忘在风中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代入了“一将”的角色,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运用“一将”们的世界观,赞同他们的观点,从而忘记了自己在战争中更有可能成为“万骨”的事实。当然,如果一个人坚信自己属于“一将”的行列,并坚持以此作为自己的价值观,那也无可厚非。

  其次,任何人在评价T34时都应该意识到,即便是当年战场上幸存下来的老兵,在回顾自己的峥嵘岁月时,他们的回忆和叙述也是有选择性的。没多少人会愿意向别人吐露自己当年的窝囊模样,而更愿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英雄。所以哪怕是侥幸活下来的“万骨”,也往往会愿意顺着“一将”的观点,描绘一幅光辉灿烂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无疑是光辉的,只不过缺少了许多阴影部分,以至于减损了真实性,而更倾向于艺术性。大多数只能凭借二手信息的研究者,肯定会觉得这幅历史画卷赏心悦目,以至于忘记了艺术性和真实性之间的差别。然而对于一名严肃的历史研究者而言,对这些历史见证者的证词,也必须谨慎对待,细致分析,切不可照搬全收。

  归根结底,当一个人搞清楚自己的立场、地位、愿景、也就有了自己的是非观,并且明白了自己的利益所在。如果他能够明进一步搞明白各种媒介和二手信息的局限性,那么做出客观评价的能力也就更强了。然后,他自然能够对T34做出符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评价。

浩瀚体育主要生产卧式滚筒型磕蛋分离机、卧式滚筒型洗蛋磕蛋机、立式转盘型洗蛋磕蛋机、蛋壳离心机等产品,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3305332505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浩瀚体育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鲁ICP备1904416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