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
时间: 2024-03-08 03:41:46 | 作者: 卧式滚筒型磕蛋分离机
产品介绍
-
1950年9月,朝鲜战争已经打了近3个月。重视战场局势的,收到中国人民东北军区司令部的一封电报。电报中说,在上古龙村发现了美机活动。事实上,不仅在东北,在上海、山东沿海等地,均陆续发现美机或美舰侵袭的情况。美军对中国的侦察、试探能够说是肆无忌惮的。这一些状况,引起了的警觉。但是,我们的空军、海军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能力对此做出军事回应。对此,于9月16日做出批示说,对这些侵袭置之不理是不妥的,但是,“若每次抗议则不胜其烦,似宜每隔十天或半月汇集多案抗议一次,请酌办”。透过这些话,能够正常的看到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无奈。
这个时候,新中国成立已经近一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家,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怎样抓住主要矛盾,打开局面?根据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国防建设迫在眉睫的现实,精确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从理论上说,这两件大事,哪一件都举足轻重。但是,随之而来的更为严酷的战争,使国防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更尖锐地提了出来。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后,虽然作战勇敢,战果辉煌,但武器装备落后、后勤补给线不畅,部队损耗也很严重。中央和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更多的装备援助。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说,“我军在朝鲜作战八个月来,深感敌我装备的悬殊和急于改善我军装备的必要”。在给到苏联承担谈判任务的发电时,更直接地点明:“没有现代的装备,要战胜帝国主义的军队是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我们在拥有尖端武器方面,还是空白!这对于仍然处于战争威胁下的新中国而言,是椎心之痛。抗美援朝中,美国数次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胁。1953年,他们甚至秘密将战术核武器运到了日本冲绳岛。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后来在回忆录中曾经一厢情愿地认为:中国在朝鲜之所以做出最后的让步,乃是美国的核威胁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核讹诈就像一把悬在新中国头上的剑,时时刻刻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影响着我们的战略决策。一直到中国即将开始核爆的前一刻,这把剑还在晃动。有人说,这是一种比刚刚推翻的三座大山更沉重更现实的压力。
这种压力,增强了独立自主加快发展国防工业、加强武器装备建设的紧迫感。1953年1月22日,他主持召开中央会议,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订。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无论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果如何,都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与军工生产。朝鲜战争证明,已不能靠夺取敌人的装备来武装自己了。”1955年,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发出号召:“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这些认识,为“建立强大的国防”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即建立在国防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武器装备现代化。蓝图已经绘就,但要把它变为现实,又谈何容易!旧中国的经济条件和工业基础都十分薄弱。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有90%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90%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
1956年2月,受周恩来委托,归国不久的钱学森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意见书》中说道:
我国现在航空工业是十分薄弱的。我们在最近才从飞机修理阶段转入飞机生产阶段,有了飞机工厂和喷射式推进机厂。但是这两个工厂现在完全依靠苏联供给的图纸。自己还不能够设计新型飞机,更不能做出为设计用的工程及科学资料。至于飞弹火箭,我们是完全没有。
说到航空用的材料,我们的情况是相同的薄弱。现在只有一个年产二万吨的铝厂。我们所必需的航空特殊金属还是要由国外进口。电子器材厂也是正在开始,还不能完全生产很多类型的零件。
至于航空研究,我们只有些主要地为教学用的风洞及其他实验设备。我们还没有专为研究用的设备,更没有大型为设计研究用的设备。所以能说,我们绝对没航空研究可言。
人力呢?我们也是很薄弱。以整个力学来说,估计全国有180人从事力学教学;力学研究的高级干部,中间最有能力的,能做领导工作的只30人左右。力学人才只是航空人才中的一部分,人是更少了。
由引文可见,我们的物质基础、人才储备,与现代化国防所需要的条件相比,其实就是一种“代差”。要搞,抓尖端科技,就必须在短时期内迅速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克服这个“代差”。
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两者齐头并进,存在巨大的困难。打基础与抓要害,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历史以更为急迫的方式,再次把这个难题摆在了中国人面前。
1966年12月28日,钱学森(前排左三)陪同(前排左四)在核试验基地主持氢弹原理试验
在回答上述难题的同时,还要同时面对另一个历史性课题——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始。这样,统筹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就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直接联系起来。
1956年1月,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20日,在会议最后一天,发表讲话。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领先水平而奋斗。他说:“现在是打什么仗呢?现在是要飞机飞上一万八千公尺的高空,飞的速度是超音速。那个东西,没有他们不行的,而且我们自己也要变成他们。”
会后,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10月,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一九五六年—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纲要》列出了12个科技发展重点,部署发展和导弹研制的对空导弹,及相应的喷气与火箭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到1967年,《纲要》确定的目标基本完成,实现了某些重要的和急需的部门“接近或赶上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建设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能够逐步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以解决”,以及“更好更快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1956年2月起,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集中听取了全国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他边听边思考,边思考边归纳,最后形成了《论十大关系》的著名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提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统筹解决的重要矛盾之一。在讲话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可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是基本前提,是总的目标。由这个大局出发来看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无疑应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服从并服务于这个中心。但是,两者又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提出,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不可能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国防建设又是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巩固的国防,经济建设不可能正常进行。因而,要服从经济建设大局,节省军费开支,腾出财力人力支援国家建设。同时,在国力可能的条件下,加速国防现代化。处理好两者关系,就能做到一起发展,相互促进。“可靠的办法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那么,怎么理解这里的“适当”二字?怎样正确把握国防建设在经济建设中的比重?认为,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严控”。早在1953年,就提出,国防工业要成为“一五”计划建设的重点,但军政两项经费不允许超出国家全部预算的30%,要把钱省下来用于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工业打下一定基础后,他又进一步提出,30%的比例太大,“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要使它降到百分之二十左右,以便抽出更多的资金,多开些工厂,多造些机器”。也就是说,只要有了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就好办了。
在1956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经反问过与会的同志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做了肯定的回答:“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你不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还是按老章程办事。这是战略方针的问题,希望军委讨论一下。”
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此成为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战略方针,并得到新的概括和发展。
1958年6月21日,在主持扩大会议时,明白准确地提出:“希望搞一点海军,空军搞得强一点。搞一点、氢弹、洲际导弹。”他号召全党全军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和强大的军而奋斗。为了鼓励大家“为这个目标而奋斗”,给大家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国大,军就会大。国不大,军就不能大。你就没有钢嘛。一无粮,二无钢,三无机器。”道理很明显,只有国家强大了,军队和军事力量才能线月,在听取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汇报时强调:两个拳头——农业、国防工业,一个——基础工业,要摆好。要使拳头有劲,就要坐稳,就是基础工业。这个形象的比喻,同样说明了经济建设,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有人提出,既然经济建设极端重要,就可以暂缓甚至停止国防建设,以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认为,这不对。国防不可不有。“把兵统统裁掉”不好。“因为还有敌人,我们还受敌人欺负和包围嘛!”如果超越国力可能,对国防工业投入过多,会影响基础工业及其他民用工业的建设,最终必然制约国防工业的发展。但必要的国防建设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比如,有不少军事工业,在平时就是机器制造业,增加军事工业的基本建设,就是增加机器制造业的力量。国防现代化可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是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因素。这些认识,也是基于我们党和军队实行“精兵简政”以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服务经济建设大局,中央和多次做出裁军决定。1956年以前,共裁军3次,人民军队总数由550万压缩到320万,减少了约42%;1956年,八大根据的意见,再次决定裁军1/3,全军总人数降至约240万。这些数字的减少,代表着人民军队为国家经济建设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也代表着人民军队在质量、装备上阔步前进的步伐。
遵循有关“国大,军就会大。国不大,军就不能大”的思路,我们不仅解决了当时迫切地需要解决的一对矛盾,而且逐步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身规律。因为,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矛盾都始终存在。从此,国防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处理此类矛盾的核心原则。
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教条地理解国防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原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我们要等到经济基础改善一些,工业现代化有了必要前提,航空工业所必需的条件基本具备以后,再来搞核武器。
不赞成消极等待、无所作为的观点。先抓,发展国防尖端科技,成为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的共识。由于狠抓不放,加之全国军民的艰苦奋斗,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能设计制造除航空母舰之外的全部国防装备。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把中国一举带入原子核时代。紧接着,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同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这些成果,不仅标志着我国一跃进入世界军事强国行列,而且向全世界宣告:悬在我们头上的那把核讹诈之剑,再也没用武之地了!
探索规律、发现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同时又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目标。这就是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完整回答。这个回答,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又体现了中国在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事业的鲜明个性。
上一篇:好买基金网 - 好买财富 基金 私募 信托 专业的投资顾问 下一篇:全自动肉鸽孵化机